raindog 葉問 南非 VISA金融卡 J女郎
三之一 前候 那輾 IV關於那輾 I II III IV V VI ***************************************豫叔又曰:「『那輾』之妙,何獨小技為然哉?一切世間凡所有事,無不用之。古之人有行之者,如陶朱(27)之所以三累萬金也,瀛王(28)之所以身歷朝也,孫武(29)行軍所以有處女脫兔(30)之能也,伊尹(31)於桐(32)所以有啟心沃心(33)之效也。更進而神明之(34),則抽添火符(35),成就大還(36),安庠徐步(37),入出三昧(38),除此一法,更無餘法。何則?天下但有極平易低下之法,是為天下奇法、妙法、祕密之法,而天下實無有更奇妙祕密法也」。(上文,祇引豫叔「那輾」二字,論此篇正用其法耳。以其語皆其絕,故全載之。) 27.陶朱:即范蠡,音ㄈㄢˋ ㄌ一ˇ。辭別越王句踐後到了齊國,善於經營,竟然治產至千萬。齊人尊他為賢人,請他為齊相。任齊相不久,范蠡又棄官散財,移居定陶,在定陶經商又積財千萬,號陶朱公。一說乘輕舟以浮於五湖,莫知其所終極。《史記》:「范蠡遂去,自齊遺大夫種書曰:『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果然應驗。趙孟頫的〈題范蠡五湖〉:「功名自古是危機,誰似先生早拂衣;好向五湖尋一舸,霜黃木葉秋早飛」。欣羨之意溢於言表。28.瀛王:即馮道(882—954),字可道,瀛州景城(今河北滄州,一說河北河間縣)人,他生活的年代正是五代紛亂的時期,他歷事五朝、八姓、十帝,三入中書,每一個朝代變動,都要請他去輔政,他安居相位近三十年,可以說是備極榮寵。但隨著宋朝結束了混亂的五代十國,對他的評價也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司馬光認為:「朝為仇敵,暮為君臣,易面變辭,曾無愧作,大節如此,雖有小善,庸足稱乎?」歐陽修的批評是:「無廉恥立人之大節,國家危亡致亂之禍根」。胡三省則說他:「位極人臣,國亡不能死,視其君如路人,何足重哉!」29.孫武:(約公元前535年 - ?),字長卿,後人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即《孫子兵法》的作者,中國古代著名軍事家。生平見諸《史記.孫子吳起列傳》。30.處女脫兔:語本《孫子兵法》的《九地》篇:「敵人開闔,必亟入之,先其所愛,微與之期。踐墨隨敵,以決戰事。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九地》篇的內容從各種「地形」講起,並討論在各種地形應注意何種「作戰要領」,地形對士卒「心理」的影響,以及該如何「統御下屬」。「地形」包括:散地、輕地、爭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圍地、死地共九種。再講到:「散地則無戰,輕地則無止,爭地則無攻,交地則無絕,衢地則合交,重地則掠,圮地則行,圍地則謀,死地則戰」,也就是各種地形的作戰要領。之後便是討論如何統御下屬:「散地,吾將一其志﹔輕地,吾將使之屬﹔爭地,吾將趨其後﹔交地,吾將謹其守﹔衢地,吾將固其結﹔重地,吾將繼其食﹔圮地,吾將進其途﹔圍地,吾將塞其闕﹔死地,吾將示之以不活。故兵之情﹕圍則禦,不得已則鬥,逼則從」。31.伊尹:商初大臣。名摯,尹是官名。據說伊尹出身奴隸,生於伊水邊,據說為了勸說湯而自願成為有莘氏的近身奴僕。後來湯與有莘結親,他作為有莘氏女的陪嫁而歸屬於商湯。他身為庖人(廚師) ,便乘機用「割烹」作比喻向商湯陳說,要他「伐夏救民」。據《韓非子‧難言》載,伊尹曾對湯「七十說而不受」,可見其耐心陳說。後伊尹受湯的賞識,被任以國政,他輔佐商湯先後滅掉葛、韋、顧、昆吾等方國,最後一舉滅夏,建立了商王朝。32.桐:今山西省萬?縣,一說今河南省虞城東北。33.啟心沃心:語本《書經‧說命上》:「啟乃心,沃朕心」。指以善言勸諫君王。啟是開啟、啟發,沃是灌溉、灌注。伊尹被商湯尊為「阿衡」(相當於宰相)。湯去世後,他又歷佐湯子外丙、中壬兩王。中壬後,湯之孫太甲繼位,商朝實權落到伊尹手裡。因太甲不理國政,破壞了商朝的法制,?行無道,被伊尹放之於桐?,令其悔過和重新學習湯的法令。期間,自行攝政當國。太甲居桐三年(《竹書紀年》記載為七年),悔過自新,伊尹還政於太甲。太甲死後,伊尹作《太甲訓》三篇(今佚) ,並尊太甲為「中宗」。他為商朝理政安民五十餘年,治國有方,權傾一時,世稱賢相。伊尹在商代受到諸王隆重的祭祀,殷墟甲骨文中就有祭祀伊尹的卜辭,可見他的地位之高。 另一種說法是,伊尹為篡奪王位,將太甲放於桐而自己親政。他自立為王統治了七年,因得不到擁護,太甲便乘機從桐逃回王都,將他殺死。34.神明之:即「神而明之」。語本《易經‧繫辭上》:「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孔穎達的解釋是:「若其人聖則能神而明之,若其人愚不能神而明之」。本指玄妙高深的道理,只有聖哲才能明白。後指人懂得事物的道理,還要善加運用而不拘泥。35.抽添火符:道家是真正起源於中國的宗教,道教講究鍊丹、鍊金、采補,其實就是世俗的願望-成仙、富貴、長生。關於「抽添」和「火符」,屬於內丹的範疇。內丹今屬氣功學,道家指以自身為鼎爐,以身中精、氣為藥物,運用神去燒煉,以神運精、氣在體內所結成的丹,即所謂修煉龍虎、鉛汞、胎息、吐納之術。相對於煉製礦石藥物為金丹的「外丹」而言。「抽添」即真?上升下降之旨也。火者神也,風者息也,亦即氣也。神?真神,?無中之正覺也。紅鉛,指女人的月經;秋石,指男人的尿液熬煉而成的藥品。可參閱陸西星綜論「內丹學」的代表作—《玄膚論》,其中就三元丹法之相互關係,內藥外藥之劃分,先天后天之區別,修性了命之聯繫,人身三谷與任督二脈,澄神調息與火符抽添等等一系列至關重要的理論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按道家的說法,結丹才能得道。結丹的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排除病氣疏通經絡。對初學者來說,首先是要有一個健康結實的身體,排除自身的病氣,疏通全身經絡,積聚內氣。這一階段實為一切初學者的下手功夫。《道言淺近說》曰:「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閉外三寶,養其內三寶」。外三寶即口、耳、眼,內三寶即精、氣、神。第二階段為築基煉己。這一階段最主要的是煉己。一方面在練功中不斷排除雜念,提高入靜的深度,一方面又要求修養自己的道德。煉己越純結丹就越順利。第三階段為煉精化氣。主要功法是小周天功。通過小周天功把所產的小藥(元精)煉為元氣,以為產大藥作準備。產小藥,也就是人的陰精(生育之精)變為元精,並且貫通任督脈。第四階段是煉氣化神,又稱產大藥聚氣結丹。36.大還:在結丹過程中,如口內產生很多津液,這時應將其慢慢吞納入腹至下丹田即為還丹。結丹包括采藥、煉丹、還丹等,采藥是煉丹、還丹的基礎。采藥主要靠采氣法和調息法。內丹又稱之為金丹、靈珠、聖胎,是人體的精氣神修煉而成,也就是人體真氣的凝聚狀態,內視之為團狀,顏色為金黃色,或者為淡黃色、玉白色。內丹聚之成團,散則無形。內丹家根據天人相應觀點,借用天文學「周天」術語,用以概括丹道功法。此大小周天內丹術要求精氣在身體內按經絡路線循環運轉,因其階段、功法、目的不同而分為大、小周天,即大小還丹。還丹,?丹術中指煉功中精氣神的交互影響變化過程,及丹成而致返樸歸真。道家傳統內丹功的基本要求是「致虛極,守靜篤」,然後「以觀其復」,才能進入到「還丹」、「結丹」、「金液還丹」等層次。37.安庠徐步:以身攝心,走路時要能徐步安庠,就像微風拂過。《藥師三昧行法‧九行道旋繞》:正身威儀,右繞佛座,燒香散華,徐步安庠,觀前所修,無所得,舉足下足,不住行相,影現十方,攀住諸佛,心想如夢,梵聲如響,同作契唄。安庠即安祥,安祥是三昧耶,即是正受,即是真正的受用。禪的基本架構是「正見」與「正受」。「正見」是無所見,有所見皆是「計、執」。「正受」即正確的覺受,也就是對法領會了以後的真實受用。庠,音ㄒ一ㄤˊ。佛經中「安庠」經常出現,如安庠徐步、進止安庠、安庠而行、安庠而起、安庠而出、舉動安庠等,通常還伴隨著其他「動作」,不一定是坐著。《千佛因緣經》(鳩摩羅什):爾時世尊「安庠徐步」如大龍象,披僧伽梨入大眾中。《大般涅盤經‧卷七》:行來出入「進止安庠」,執持衣缽不失威儀獨坐空處。如阿羅漢。《大般若經》(玄奘)卷 326及卷 400:不退轉位菩薩摩訶薩,入出往來心不迷謬,恆時安住正念正知,進止威儀行住坐臥,舉足下足亦復如是,諸所遊履必觀其地,「安庠繫念直視而行」。爾時,法湧菩薩摩訶薩過七日已,從所遊戲三摩地門「安庠而起」,為說般若波羅蜜多,無量百千眷屬圍繞從內宮出,昇師子座處大眾中儼然而坐。常啼菩薩重得瞻仰法湧菩薩摩訶薩時,踴躍歡喜身心悅樂......忽然得入第三靜慮。《四童子三昧經》(闍那崛多):爾時童子從阿闍世懷裏而起,徒步而行,發王捨城「安庠而出」。38.入出三昧:入出三昧即入出禪定,兼指入定、出定。三昧指禪定境界,是佛教的修行方法之一。三昧即心定於一處,故稱定;遠離惛沈、掉舉而保持平等的心,故稱等持;正受所觀之法,故稱正受;調整散亂的心使正直,故稱調直定;正心之行動,使合於法的依處,故稱正心行處;息止緣慮,凝結心念,故言息慮凝心。又作三摩地、三摩提、三摩帝。意譯為定、等持、正受、調直定、正心行處、息慮凝心等。三摩地一語,在佛教興起時代的印度已廣被使用,瑜伽派視之為解脫的方法,置於瑜伽八支中的第一支。後來佛教也採用此語,納入佛法體系中。三摩地、解脫、禪及三摩缽底等詞,皆指心相續轉於一境的狀態,但其義略有小別。此一將心集中於專一物件的精神作用,可分兩種,一是與生俱來的精神集中能力(生得定),一是因後天的努力而使集中力增加(後得定)。前者乃前世業力的結果,後者由修行而得。心到達三昧的狀態時,起正智慧,進而與所觀境冥合,分明了知,而悟得真理,甚至於直接感見聖境,此稱三昧發得,或稱發定。可知,三昧是證悟(正見)的必須階段。在舊譯經典中,往往將三摩地(sam?dhi,三昧、等持)、三摩缽衣(sam?patti,等至、正定現前)、三摩呬多(sam?hita,等引、勝定)混而為一,皆譯為三昧。其中只有三摩地是三昧。且據有部的說法,三摩地通有心定、散定,三摩缽底及三摩呬多則通有心、無心,而不通於散定。附錄一 諸子對伊尹的評價《管子‧地數》稱伊尹﹕「善通移輕重、開闔、決塞,通於高下徐疾之筴」。《論語‧顏淵》:樊遲退,見於夏曰:「鄉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日:「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不仁餚遠矣」。可知伊尹在當時已被儒家視為賢能的仁者。《孟子‧萬章下》﹕「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進,亂亦進。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此道覺此民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與被堯舜之澤者,若己推而內之溝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孟子給予很高的評價﹕「伊尹,聖之任者也」。《史記》:「伊尹欲干湯而無由,乃為有莘媵臣,負鼎俎以滋味說湯,致於王道」。《後漢書‧蔡邕列傳》:「伊摯有負鼎之衒,仲尼設執鞭之言」。衒,自媒衒也。周敦頤認為內聖外王的內容,就是「志伊尹之所志,學顏子之所學」。伊尹代表了儒家致君澤民的榜樣,顏子則代表了儒家自我修養的典範。附錄二 關於抽添火符張三豐的〈鉛火歌〉:「右上左下才凝住,二八數了一周天。此是天然真火候。自然升降白抽添」。〈火候細微〉:「年月日時攢一刻,一刻不刻陰陽別。抽添符候兔雞臨,升降功夫龍虎烈」。〈登高台〉:「金丹造化妙難言,玄微道理誰分辨!幸遇明師指,抉破水中天。先教咱守定玄關,盤膝坐凋神理氣,除思慮塞兌垂簾。次教咱鼓動巽風,搬運水火,守固真精,保定元陽,撥轉天關。又只見,黃河水滔滔逆流,從湧泉,灌尾閭,至夾脊,升上泥丸。過明堂,大華池,神水漸漲,下重樓,入絳宮,直至丹田。這才是築基煉己,從今後住世延年。更欲求,最上乘飛升道理,還教咱重安爐,複立鼎,採取先天配後天。遇子午專行火候,逢卯酉沐浴金丹。再教咱先明天地機,次把陰陽辨。有天先有母,無母亦無天,這才是大道根源。把周天從頭數,將乾坤顛倒安。采後天殷勤玉煉,奪先天成聖成仙。我已曾拜明師,心心相授,口口相傳。築基時先明橐龠,煉巳時只用真鉛。坎中滿離中之物,離中虛取坎還填。逆成仙龍吞虎髓。順成人虎奪龍涎。喜的是木龍藏汞,愛的是金虎吐鉛。月之圓存乎口訣,時之子妙在心傳。采先天之功,全憑戊己;奪後天之傑,龍虎初弦。青龍白虎相爭戰,玉兔金馬一處轉。防只防身中無慧劍,怕只怕急水灘頭挽不住船,等只等黃婆勾引,候只候少女開蓮。此事難言,五千日內君須算,三十時辰暗裏盤。子前午後分明看,鉛陽未動,癸現於前,真鉛真陽隨後邊。藥到臨爐,此時休怠慢,急速下手擒入關,隨後用六百抽添。十月胎圓,嬰兒出現,面壁九年,獨露真詮,才做個閬苑蓬萊物外仙」。華陽集說《風火經》:「風者,乃煉丹之妙法,即升降之消息;古人喻曰巽風,或喻以橐籥,即鼓風之消息。,是即往來之呼吸也。火者,煉丹之主,化精化?之具。風火有同用之機,大丹有修煉之法」。棲雲先生曰:「人吃五穀,化為陰精。不曾鍛煉,此物在裏面作怪。只用丹田自然呼吸之氣,吹動其中真火,水在上,火在下,水得火,自然化而為?。其?上騰薰蒸,傳透一身之關竅,流通百脈。燒得裏頭,神嚎鬼哭,將陰精煉盡,陰魔消散矣」。又,覓元子曰:「陰精者,五穀飲食之精。苟非巽風坤火,猛烹極煉,此精必在身中思想淫欲,攪亂君心。務要凝神調息,使橐籥鼓風,而風吹火烹,煉陰精化而為?。其?混入一身之?,此?再合先天之?,然後先天之?,再從竅內發出而為藥」。薛道光禪師曰:「火候抽添思絕塵,一爻看過一爻生」。抽添即真?上升下降之旨也。絕塵者,凡臨機時,幻化頓息,則真我不離於?。爻過爻生者,喻綿綿不斷之意。守陽云:「隨機默運入玄玄,呼吸分明了卻仙」。《火候經‧第四》曰:「天仙是本性元神,仙由修命而證性,故初關是修命,中關是證性。不得金丹,不能復至性地而為證;金丹是真陽元?,不得火候,不能採取烹煉而為丹,故曰:全憑火候成功」。陳虛白曰:「火候口訣之要,當於真息中求之」。《靈源大道歌》云:「千經萬論講玄微,命蒂由來在真息」。此又直說出火候只是真息。真息者,乃真人之呼吸,而非口鼻之呼吸。陳致虛曰:「火候最秘,其妙非可一概而論,中有逐節事條」。即我張、李、曹三真人相傳以來,所云採藥之候,封固之候,起小週天之候,進退顛倒之候,沐浴之候,火足止火之候,採大藥之候,得大藥服食之候,大週天之候,神全之候,出神之候等皆是。張紫陽曰:「始於有作無人見,及至無為眾始知。但信無為為要妙,孰知有作是根基」。有作者,小週天也;無為者,大週天也。蓋火候行於真人呼吸處,此處本無呼吸,自無呼吸而權用為有呼吸,以交合神?。久煉而成大藥者,必用有為也。純陽真人曰:「一陽初動,中宵漏永」。此下一段皆言活子時之火候。魏伯陽真人曰:「晦至朔旦,震來受符」。此以一月為喻也。晦者,月終之夜無光,喻身中陰靜之時。晦而至於次月朔旦者,初一也。震來者,震一陽動於下爻,以喻身中真陽精?之生。蓋藥生即火當生,震陽既動而來,則當受火符,以採取烹煉之也。上節純陽之說,以一日為喻者。中宵為夜之半,即子時之義。漏永者,火符之刻漏籌數也。古人或以日喻,或以月喻,或以一年喻,無所不喻;不過借易見者,以發明火之不可言者。《玄學正宗》曰:「刻漏者,出入息也」。此直言刻漏是出入息之別號。刻漏者,是晝夜十二時各有刻數,每有幾點漏滴之聲,以應一刻,再至多漏以應一時。今言此,以喻呼吸之息也。以漏數定刻數,即如丹道中以真息數定時數也。廣成子曰:「人之反覆呼吸徹於蒂,一吸則天氣下降,一呼則地氣上升,我之真?相接也」。
3